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 > 移动互联 >

湖北新闻网 接通信息网 铺就致富路

导读:

全媒体记者 张雪飞 王世翠

21名党员及骨干员工组成7支扶贫工作队驻村扶贫;投入帮扶资金154.7万

全媒体记者 张雪飞 王世翠

21名党员及骨干员工组成7支扶贫工作队驻村扶贫;投入帮扶资金154.7万元修路、发展产业;投资1.3亿元为偏远乡村建设3063座通信基站;帮助贫困村培育主导产业项目16个,引资1000多万元启动甲子河乡村旅游项目;帮助完成易地搬迁61户131人……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襄阳分公司(简称襄阳移动)牢牢把握“央企姓党”的政治属性,将脱贫攻坚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强化责任担当,为偏远地区送去通信服务,帮助打造产业,夯实信息扶贫,引导产业扶贫。

襄阳移动包保的7个村49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340名贫困人员于2019年底全部脱贫。

近日,记者探访了襄阳移动扶贫攻坚取得扎实成效的南漳县薛坪镇陶沟村。

1000多个日夜勠力同心拔“穷根”

陶沟村地处偏远山区,2014年村民人均收入不足2700元,村集体收入为零,建档立卡贫困户105户275人。2018年底,该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9700元。

探访当天,记者随襄阳移动扶贫工作队队长徐朝东和队员杨光久一起进村。2016年1月起,徐朝东和杨光久来到陶沟村驻村开展扶贫工作,严格按照“五天四夜”工作制度驻村,截至目前已超过1000个日夜;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沈光华坚持落实每月“两天一夜”工作制度,全力推进扶贫工作开展。

进入陶沟村后,徐朝东、杨光久二人顾不上放行李,就开始走村入户。

“怎么样,房子还好吧?”“别担心,不漏了。”一组贫困户闫在勤对二人的到来很开心。去年,扶贫工作队帮助他家改造了老房子,家里铺了地板、吊了顶,居住环境大为改善。扶贫工作队还引导他参加养牛合作社,获得分红,帮他患病的儿子找到了工作,全家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结束了几家贫困户的走访后,二人沿着小路来到高山蔬菜种植基地。“下了两场雨,草又长起来了,天一晴要抓紧除草。”“辣椒的收购商也得抓紧联系,天一晴就叫他们来。”二人一边查看农作物长势,一边和合作社负责人交流。

接着,二人又去了养牛大户龙德明家、香菇种植基地、村委会等地,一整天都没闲下。

其实,在过去的1000多个日夜里,扶贫工作队一直很忙。白天,队员们入户走访、实地考察;晚上,他们和村干部、村里能人一起想办法、做规划、定措施。

村里交通不便,扶贫工作队先后引资130万元,为村民扩宽乡道6公里;百姓吃水难,队员们四处寻找水源,投资、引资60万元铺设7公里饮水管道,解决了146户480名村民的吃水问题;村里无产业,队员们带领村民发展200亩蔬菜产业基地,引导种植花椒、药材等中长期产业农作物,还引进资金1000多万元开发了甲子沟旅游项目;村民不清楚政策,队员们就将相关政策吃透,先后为26户贫困户争取国家产业奖补资金8.1万元;村里农产品滞销,队员们就发动力量带货,帮助销售了价值16万元的农产品,还联系公司员工扶贫消费3万余元……

目前,该村居住、生活、交通环境已大幅改善。

一轮基建打破信息“孤岛”

卧室里,读大学的女儿和上初中的儿子正聚精会神上网课;客厅里,陶沟村村民秦明芝通过微信和扶贫干部杨光久商量着扩大养殖规模的事情。这样和谐的一幕,得益于襄阳移动扶贫工作队对驻村网络基建的推进。

陶沟村层峦叠嶂,人口居住分散。2016年以前,村里手机信号弱,村民需要出村数公里才能正常通话,仿佛一座信息“孤岛”。学生教育、回乡创业都因网络不通受到影响。“贫困村为什么贫困?归根结底就是不了解外界的信息。”扶贫工作队向公司汇报争取,利用企业自身通信优势,克服工程困难,投资60万元建成一个通信基站,彻底解决了4个村组通信难的问题。

除基站外,襄阳移动不断推进“网络扶贫”工程建设,光纤宽带在陶沟村实现全覆盖。

“电话通了,宽带也通了,从村里接上网线的那一刻,脱贫步伐就加快了!”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詹会玲激动地说,村里信息畅通了,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了。

疫情防控期间,外出务工受到影响,不少村民留在家里,利用网络学习种植、养殖技术,售卖土特产品,发展电商。

“网络串联了千万家,为贫困村提供信息化服务,助推‘信息脱贫’和产业致富。”沈光华说,在网络基建推进下,农村教育、产业的活力正通过互联网被激活释放。

一批产业拓宽增收致富路

“2019年9月25日,星期三,晴。今天对陶沟村和扶贫工作队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陶沟村甲子河绿色蔬菜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村民有了稳定脱贫的项目,工作队大半年的忙碌值了。”徐朝东在扶贫日记中这样写道。

村民脱贫后,扶贫工作队有了更长远的考虑:“要让村民有一个稳定的就业和致富路子,保证不返贫、稳定增收。”

扶贫工作队发现,陶沟村海拔800米左右,日照充足,种出来的蔬菜好吃,在当地颇有名气,但一直存在菜农分散、技术缺乏、卖菜难、收益不高等问题。“为什么不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种植?”扶贫工作队与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共同探讨成立合作社,让能力强、有技术、有经验的许可军带领村民将蔬菜种植产业做大做强。

达成意向后,扶贫工作队制定了包括科学种植、运营、核算等内容详尽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在易地搬迁点周围新建30亩绿色蔬菜基地,成立陶沟村甲子河绿色蔬菜专业合作社。

目前,该合作社实现每亩地纯收入3000元左右,保障6至8人就业,人均增收3000元;带动30多户农户种植蔬菜200多亩,增收60余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2万元。借助蔬菜种植的规模效应,该合作社还打造出“陶沟村甲子河绿色蔬菜”特色品牌。

紧接着,该合作社又发展了3万多袋香菇、20亩花椒种植基地,加上葛粉、香椿芽等土特产加工,参与其中的11户农户收入节节攀升。

7月4日,陶沟村来了3辆大卡车,两大客商争相采购蔬菜。蔬菜种植大户陈明峰和乡亲们脸上满是笑容。

“以前,卖菜要自己拉到镇上,低价卖给菜贩。加入合作社后,菜的品质更好了,销售渠道也更通畅了。‘陶沟村甲子河绿色蔬菜’成为响当当的品牌,不少大客商来地里抢购,给的价格也高。”陈明峰说。

去年,陶沟村甲子河绿色蔬菜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增收100多万元。

日前,扶贫工作队正着手成立高山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打造500头养牛基地,引导养殖户龙德明带领村民做大做强黄牛养殖业。

以高山蔬菜种植、食用菌栽培、养殖业为主导,其他种植、乡村旅游为辅助,逐渐形成环境友好、品牌效益高、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有机农业产业。在襄阳移动的持续攻坚下,陶沟村正变“输血”为“造血”,走上稳定增收的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