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 > 科技数据 >

青海科技创新论坛关注高原特色农牧产业化发展

导读:

原标题:青海科技创新论坛关注高原特色农牧产业化发展

为展现青海省农牧业特色资源的价值和优势,

原标题:青海科技创新论坛关注高原特色农牧产业化发展

为展现青海省农牧业特色资源的价值和优势,进一步推进青海省农牧产业化建设,由青海省科学技术协会、青海省人才办、青海省农业农村厅、青海省科学技术厅、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等5家单位联合主办,中国农科院、青海大学、青海省农学会、青海省畜牧兽医学会协办的“青海科技创新论坛”将于7月15-16日在西宁举行。

本届论坛,以“生态青海,绿色农牧”为主题,将集聚省内外相关领域和学科的知名专家学者探讨交流我省农牧业发展大计,围绕优势农畜产品产业化、品牌化建设“把脉问诊”,研讨破题之策,寻找新思路、新路径、新模式,推动青海省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此外,论坛还将集中展示近年来青海优势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成果,并为生产企业和专家学者对接搭建平台。

青海地处被誉为地球第三极无污染净土、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的青藏高原,地域辽阔、地貌特征独特、气候环境多样、土壤类型丰富,独特的冷凉性气候,高寒、低温、强紫外线的环境,塑造出独具特色的农畜产品。

附加值最高的青稞

青稞是青藏高原原住居民藏族的“生命之粮”,至今已有3500年的种植历史。

青海省是全国开展青稞育种研究最早的省区之一,研究水平一直在全国处于前列,先后育成多个“昆仑”系列高产优质品种,形成了适应多个生态类型区的品种群。青海省目前年种植青稞6.7万公顷,总产量达16万吨,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26%、总产量的17%。青稞除供应本省外,还销往甘肃、西藏、四川、云南等省区。

而青稞也是青海省附加值最高的农作物之一,尤其是青稞酒将青稞的价值提高了20倍以上,仅互助土族自治县就有20余家青稞酒生产厂家,形成了规模效益和品牌优势。不仅如此,青稞在产业化路上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局面。从传统的青稞面、青稞饼、青稞酒,到经过精深加工的萌芽黑青稞粉、β-葡聚糖口服液、青稞黑醋等健康产品……如今青稞的产业链越拉越长,深加工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目前,青海省有从事青稞加工的企业33家、中国驰名商标3件、青海省著名商标9件、“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个,研发青稞特色产品7类30多种,年消化青稞原粮约9.5万吨。全省青稞加工率达到60%,青稞商品化率高达83%,加工率和商品化率在全国藏区居领先地位。

还有部分的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对青稞进行了更深入的开发利用,青稞产业正被科技赋予新动能。青海高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青稞进行三次利用,第一次发酵产出以青稞β-葡聚糖口服液为代表的发酵饮料,第二次发酵产出以青稞米酒为主的衍生产品,第三次发酵产出有益菌群的生物肥料,实现了青稞的高附加值开发和综合性利用。

走出高原的春油菜

春油菜是青海省的重要农作物之一,种植历史已有7000多年。过去农户以小规模种植适应高海拔环境的白菜型油菜、自给自足为主。这种油菜生长期短,菜籽产量也低。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开发出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其后,春油菜新品种繁育科研成果迭出,随着“青杂1号”“青杂2号”“青杂5号”“青杂6号”……高产、优质春油菜新品种的不断问世,春油菜繁种制种产业异军突起,成为我国杂交春油菜最主要的种子供应基地。

近几年,青海又相继将新品种“青杂9号”“青杂12号”“青杂15号”推向全国。其中,“青杂15号” 晚熟品种去年刚通过国家品种审定,这一可在海拔2500米以下无霜期较长地区种植的新品种,产量、品质和抗性明显优于北方春油菜现有主栽品种,已在青海、甘肃、新疆、内蒙古、山西、宁夏等省区开始大面积示范推广种植。

同时,青海科研人员还持续对春油菜提质复壮,不但将春油菜的海拔种植上限提高了200米、平均亩产提高了40公斤,而且带动全省以及我国北方春油菜种植区实现了三次品种换代,显著提高了我国春油菜整体种植水平。

近年来,青海春油菜新品种在我国北方春油菜区引种面积不断扩大,年种植面积占我国春油菜区杂交油菜总种植面积的85%以上,每年为种植户创造5亿多元的收入。截至2019年,青海春油菜己在全国已累计推广种植500万公顷,种植区农民累计增收70多亿元。

优质高产的马铃薯

马铃薯在青海的种植历史非常悠久,一直是青海农业生产的重要产业。

由于高寒少雨、山地多的独特气候和地理条件,让青海成为“中国马铃薯生产的天然家园”。这里生产的马铃薯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如省农科院培育的青薯9号,具有高产、抗旱、抗病、优质菜用及加工兼用型等特性,在青海、云南、甘肃、贵州、重庆、四川、宁夏、陕西、山西等九省(区)累计推广种植约179.15万公顷,新增产值104.47亿元,对促进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二十多年来,青海一直保持在国内马铃薯育种和种薯脱毒研究的第一梯队,为发挥马铃薯种植业比较优势奠定了基础。

据悉,去年,全省马铃薯总产达到了200万吨,一半以上销往省外。目前,青海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超过3.33万公顷。

除了可以直接出售商品薯,马铃薯还是产业链最全的作物之一。马铃薯加工产品在青海主要为淀粉,所以主要加工产品集中在马铃薯淀粉及其制品,精淀粉、预糊化淀粉及其制品,鲜炸薯条、薯片等方面,其中,淀粉加工占全省马铃薯加工业的95%以上。以青海威思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例,它依托青藏高原独特的马铃薯资源优势,成为了西北最大、产品最全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年生产马铃薯精淀粉两万吨、马铃薯全粉1.2万吨、变性淀粉1万吨、粉丝系列产品1200吨、粉皮系列产品300吨,拥有二十多种产品,年产值过亿元。

效益多重的藜麦

藜麦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被誉为“粮食之母”“营养黄金”“超级谷物”“素食之王”。青海省从2010年开始对藜麦进行引进试种,2014年开始大面积示范推广。

由于营养价值高和商品性优良,国内藜麦市场持续火热,青海省的种植面积稳步扩大。截至2019年底,藜麦在青海省的种植面积达2347公顷,从事藜麦生产的企业有20余家,共建成藜麦加工车间9处,年加工能力达3.5万吨,注册商标15个,开发藜麦米、藜麦饼干、藜麦麦片、藜麦挂面、藜麦蒸馏型白酒等十多种产品。

藜麦的产业化的发展给青海带来了多重效益。

首先是扶贫脱贫效益。仅在海西州,全年藜麦生产季节性用工就达3万多人次,辐射带动农户3000多户,每户年平均增收6000元,种植效应显著,成为海西州部分农牧民致富的“新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