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 > 人物观点 >

邵大箴:艺术讲个性,但艺术家不能刻意“做”个性

导读:

  知名中国美术史学家、美术评论家邵大箴虽已耄耋,但对中国美术的思考一直在进行。在“上美讲堂

  知名中国美术史学家、美术评论家邵大箴虽已耄耋,但对中国美术的思考一直在进行。在“上美讲堂”开讲前一日,邵大箴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以开阔的眼光对比中西艺术体系,从中国文人画、中国美术的变革,一路谈及当代艺术。他认为,如今艺术家过度追求“个性”,而个性应是自然流露的。中国画要走现代之路,要表达现代的感想和意识。而中国凡是做的比较好的当代艺术家,就是对中国传统艺术、西方现当代艺术有较为深入的认识,且动了脑筋认真构思、创作的。

邵大箴

  记者:最近看到您的一些山水画作品,但印象中您是研究艺术理论的,能谈一下其中的转变吗?

  邵大箴:我在1955年到1960年在苏联学习美术史论。尽管主攻方向不是绘画,但史论专业一共学习五年时间,前三年,每周要有两个上午学绘画,包括素描、油画、版画、水粉、水彩、雕塑。在此之前,我在江苏师范学院(现在苏州大学)学中文,是在大学一年级派到苏联学习的。俄国学派认为,假如你研究美术史、美术理论,你不懂得画画,或者不会画画,会影响你对艺术的理解和认识,当然也不利于你的艺术评论。当时我对速写很有兴趣,严谨的素描造型能力差,这是后来我热心山水而没有画油画的原因。

  西画和中画的区别在于,古典油画的基础是建筑,是塑造形体的艺术,它是立体的,所以油画像建筑一样,层层往里面深入,形成立体的空间。而中国画是平面的,书法的平面造型是中国画的基础。中国画是书法用笔,笔墨是在平面空间展开的。

拉斐尔《雅典学院》

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徐悲鸿讲,素描是一切美术的基础。这是他西画的写实造型观。但中国画不是以素描造型为基础,它是平面的,是笔墨造型,在平面上追求一种意象,尤其文人画是如此。

  在苏联学习世界美术史,尽管课程包括东方美术史、伊斯兰美术史和中国美术史,但教学内容还是以欧洲为中心,所以训练我眼睛和领会艺术作品的能力,主要是根据西画的评定标准。

  回国后在中央美院教西方美术史,1984年我到《美术》杂志兼任副主编、主编,同时仍在中央美院任教。《美术》杂志是面向全国的,但我当时看画还常常用西画的评价标准,中国画还没入门,因为没有画过中国画。1988年我开始练习中国画,我发现原来学的西画观念和技法影响着我对中国画的认识,画画时往往重塑造、轻书写。学了三四年后,领会到中国画的妙处就在于它的平面造型、书法笔墨和富有装饰性。我开始加强书法练习,也有意将西画的一些技法,融合到中国画笔墨里。

邵大箴书法

  上个世纪30—50年代有些中国画画家(包括理论家)曾经说过:中国人只能画中国画,西方人只能画西方画。西方人不会画好中国画,中国人也学不好油画。我觉得这种见解绝对化了,后来他们自己也认识到这种看法有问题,也改口了。

  认为中国画和西画是两个体系,这是对的。至于说两个大体系不能交融,只能同时独自发展,就值得质疑了。包括我们尊重的宗白华先生,一位对中国传统绘画造诣很深的大理论家,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看法,说中国画不可能吸收西画的素描造型、色彩,因为中国水墨是黑白灰,是计白当黑,黑白交融,跟西画的色彩、结构性造型不一样。但后来宗白华先生有所转变,在一篇评论徐悲鸿的文章中,说徐悲鸿艺术的特色是在中国画里吸收了西画的技巧。说明到了20世纪40-50年代初的时候,他的观念开始改变了,认为中国画是可以吸收西画的技法。中国画吸收西画的技法是徐悲鸿提倡的,也是康有为、岭南画派提倡的。这是一个至今值得讨论的问题。那么,画什么样的中国画,画文人画的中国画?画最传统的中国画?还是画徐悲鸿式的中国画?我觉得,不管画什么样的中国画,我就是画我自己的中国画。但是我自己的中国画必须有基本原则,那就是对传统的中国画要有些认识。

徐悲鸿,《愚公移山》,1940年,纸本设色

徐悲鸿,《田横五百士》,1928-1930年, 油画

  记者:你对传统的中国画有什么样的认识?

  邵大箴:传统的中国画是个大系统,不仅是文人画系统,文人画是从北宋开始的,当然在唐代也有文人性质的画,宋代之前的中国画主体是院体画、匠师画。所谓院体画,就是在皇家画院里面流行的写真写实画体,而匠师画,是石窟、墓室里面许多佚名匠人画的画。那些匠人的画或许谈不上个性,但是艺术技巧很高。还有民间绘画也是传统中国画的一部分。所以不能只把文人画视为中国画的唯一传统。假如理解中国画就是文人画传统,那么中国画的路子就越走越窄。因为文人画是高人逸士文人的画,它优雅,讲格调,重情趣,特别为有文化修养的人所欣赏。

苏轼 《枯木竹石图》

  但文人画的成就是了不起的,提倡笔墨不依赖客观物象造型而作为独立的审美语言为人们欣赏,这是绘画史上了不起的变革。画不是靠题材和情节内容感动人,而是通过笔墨语言显示出文化意味和审美品格来感染人。这和西方印象派艺术的追求很相像,但文人画出现比印象派早好几百年。文人画在西方文艺复兴之前就出现了,它不依附于在作品中的客观物象和故事情节收引人,而是以绘画语言本身来征服观众。事实上,印象派从日本浮世绘艺术中吸收了营养,浮世给绘画的平面性和装饰性对印象派画家们产生深刻的影响。当然,浮世绘色彩版画的产生和中国传统绘画有密切的联系。印象派一出现,探索绘画形式语言的独立美感成为西方艺术家们的主要目标。

浮世绘画家喜多川歌麿作品

  陈师曾在20世纪初期著文为文人画辩护,把它和欧洲现代派作比较,认为它们在语言探新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是绘画语言走向独立和自觉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