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建站 > 美文欣赏 >

听“最美文保员”讲故事 了解多姿多彩的文物世界

导读:

  在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安徽省主场活动启动仪式现场,有10名来自基层的文保员披上绶带,登上舞台

  在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安徽省主场活动启动仪式现场,有10名来自基层的文保员披上绶带,登上舞台,在现场几百名观众和众多媒体关注之下,接过“2019年安徽省最美基层文物保护员”获奖证书。他们是离文物最近的人,通过他们其中一些人的讲述,我们能了解文保工作的不易,更能从一个侧面了解多姿多彩的文物世界。

  【发现】

  透视残碎瓷片的慧眼

  淮北市相山区任圩街道李醒

  我是文保员中“新生代”,人们戏称我“李窑长”,这个绰号来源于我对烈山窑的发现。

  2017年的一天,我在新湖路工地巡查,发现有亮晶晶的残碎瓷片被雨水从泥土中冲刷出来。我眼睛一亮,上前仔细观察,凭着平时掌握的文物知识,估摸着可能是个古代窑址,便立即向市文物局汇报。随后我又在附近发现了宋代的馒头窑遗址,因施工需要,当时挖土机正在取土,眼看就要破坏文物,我立即上前阻止,但施工方赶工期,不愿停。我一边制止,一边打电话向市文物部门汇报,坚守在挖土机前,直至文物工作人员赶到。为了防止夜里施工破坏,我主动请缨夜里守护刚发现的窑炉。这处烈山窑址考古发掘,后来入选国家文物局2018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项目,能有机会发现这样大的一处遗址,我很自豪。

  2018年10月,在濉溪老城沱河路北侧安置房工地取土过程中,我前去巡查,又发现了老旧的砖构建筑遗迹以及大量瓷片等。经过观察分析,我觉得可能是古代酿酒作坊。于是立即上前,现场宣讲文物保护法规,这次施工方十分配合,立即暂停施工并及时向上汇报,使得此处遗址保护下来,后来此处被文物部门认定为明清酿酒作坊群遗址,并获评“2018-2019年安徽重要考古新发现”。

  有准备的眼睛总会有发现。 2012年3月,我在相山区渠沟镇恒基城安置房工地,发现皖北乃至淮河流域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之一——渠沟遗址;2016年8月,在淮北市环山东路施工工地,发现环山东路古墓群,其后省考古所又在该工地南侧的淮北碧桂园工地发掘了近百座战汉时期墓葬。 2019年,我被相山区聘用为文保员,坚持每个文物保护单位每月巡查2-3次,并认真填写巡查记录,同时对文物点附近居民进行文保法律法规宣传,从而形成了文物保护的合力。

  感言:我家住淮北相山区李桥村,在长辈们的熏陶下,我自幼对文物保护有着极高的热情,从18岁负责村中李氏宗祠的看护算起,已有十几个年头,业余时间,我喜欢钻研文物书籍,知识就是我的“装备”。老祖宗留下的这点东西,我们这代人有责任看护好!

  【保卫】

  屹立在古遗址边的“哨所”

  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管理处程年仓

  我68岁了,是退伍军人,自1985年凌家滩大遗址被发现以来,我就与它结下不解之缘,三十五载日夜守护。

  我家与凌家滩遗址核心区——墓葬祭祀区只隔了一条马路,有幸目睹了考古发掘的震撼场面,见证了各种精美玉器的出土过程,分享过发现大遗址的喜悦!从1985年开始,我说服妻子,主动请缨,不要国家一分钱报酬,担当起凌家滩大遗址义务看护员的重任。我就是个不穿军装的“哨兵”,把自家变成了“哨所”,在面对遗址的院墙旁边固定放个木梯,夜晚经常爬上去举起望远镜,观察遗址四周。我在自家卧室的墙壁上凿了一个茶杯大小的圆孔,以便监听动静,并随时观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度过很多个不眠之夜。 1987年9月下旬的一个夜晚,“哨所”发挥作用了。

  当天晚上,我正躺在凉床上乘凉,忽听狗叫得很凶,便一骨碌坐起来,凭借着在部队当侦察兵时训练的夜晚观察力,看到墓葬祭祀区有两个黑影晃动。我悄悄绕道来到村东头的村主任家,与他筹划了分兵擒贼之计。我绕到盗墓贼的后方,小心翼翼地向那个放哨望风的盗墓贼逼近,一个“饿虎扑食”将其摁倒。此刻,村主任也将正在挖坑的盗墓贼逮个正着。此时,古墓旁已挖出了一平方米左右的大坑,很快就要接近古墓的核心层了。随着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的推进,2007年,墓葬祭祀区四周拉了铁丝网,安了摄像头,实施全方位安全技防。我还是不能完全放心,来个“土洋结合”,养了两只看家护院犬,分别把守在墓葬祭祀区东、北两端,一有风吹草动便狂吠报警。 2017年,墓葬祭祀区正式对外开放,这样一来,我既要看守,又要维护,经常要拔草除垢、擦洗玻璃、维持游览秩序,清扫垃圾等等。一件件,一桩桩,我任劳任怨。

  感言:2019年10月,我作为15名全国大遗址联盟“十年杰出贡献人物”之一,参加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十周年庆典的仪式,这次又被省里表彰,我非常自豪。但我更加自豪的是,通过我和大家的努力,能让凌家滩大遗址始终以祥和、宁静、整洁的面貌迎接八方游客,展现了我们当地的风采。

  【维护】

  巡查石窟的“神器”

  巢湖市文管所王乔石窟程霞

  在巢湖市北郊约5公里的炭井村,有一处王乔石窟,是江淮之间唯一的石窟艺术宝库,由我担任业余文物保护员。

  王乔洞石窟内有大小佛造像500余尊,一部分为明清时期开凿,还有一部分造像早至北宋时期,造像形象优美,部分仍带有彩绘,为省内罕见。早期石窟没有封闭管理,附近居民有在农历初一和十五在石窟内烧香拜佛的传统;一些外来游客乱扔垃圾,对石窟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和损害。我接手王乔洞石窟保护工作后,每逢初一和十五,总是风雨无阻去巡查,随身必备三项“神器”:刷子、抹布和垃圾袋,用来清扫香灰,擦除烟熏痕迹,拾捡游客丢弃的垃圾,保持了窟内的整洁。其它时间段,我也定期对石窟内造像进行巡视检查,特别是旅游旺季,每次遇到不文明参观的游客,会耐心劝说制止。 2018年1月5日,巢湖突降大雪,我担心积雪对石窟两个出口的山体和岩石造成伤害进而损坏石窟,就冒雪步行十余公里来到现场,将积雪及时清理干净。

  单靠三项“神器”来保护石窟是不够的,更要用脑用心。我经常到附近居民家里和群众拉家常,宣传文物保护工作。灯塔居委会有一位王奶奶,每逢初一都要到石窟里烧香,谁都劝不住。我多方打听得知,王奶奶有一个女儿早逝,到石窟里烧香许愿是老人的精神寄托。得知这个情况后,我多次登门和老人促膝谈心,好言劝慰。老人终于被我诚心所打动,后来每到初一,我便陪同老人一起去附近的寺庙里焚香祭祀,既抚慰了老人心灵,又避免了文物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