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微信朋友圈流传一条惊人的数据。数据来自汇丰银行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90后的负债额是月收入的18.5倍。已经工作的90后,人均负债12.79万……
90后如此高的负债令人乍舌!
我们来算一下,90后人均负债12.79万元是怎样一个概念?
根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90后的人口数量约为1.75亿人,将其与90后人均负债额12.79万元相乘,结果为22.38万亿。而据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8 年末,本外币住户贷款余额 47.9 万亿元,扣除营性贷款余额 10.09 万亿元,住户消费性贷款余额为 37.8 万亿元。如果汇丰银行的调查数据真实,那么,90后的债务占到了近60%的全国住户消费性贷款。这让经历改革开放40年,奋斗二三十年的70后、80后情何以堪?
真相真的是这样的吗?
早在2016年,中国香港一家名为“宏利保险(Manulife)”的公司通过500位的“中产”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中国大陆“千禧一代”(1982-1995出生)投资者的债务达到月收入的18.5倍。他们年龄在25岁-35岁之间。也就是说,调查对象有90后,也有80后。后来,这份报告中的数据被其他媒体编译和引用时变了味,成了今天的“90后的负债额是月收入的18.5倍。已经工作的90后,人均负债12.79万”。然后,经过自媒体的不断发酵,这组数据迅速扩散,引发社会关注,一时甚嚣尘上。
谣言虽止,危机仍至!数据会如此演变,其背后反应了90后正面临着一些残酷的现实。
办公室里三代人,70后存钱,80后投资,90后负债。而90后的父母在替孩子还贷。
大城市里的社交圈,月入5千和月入5万的人在共享同一套消费主义。
继80后成为油腻中年的代表之后,90后也相继进入养娃晒娃、背负家庭重担的人生阶段,直面提前到来的“中年危机”。
每个月发工资的时候,钱只能在我卡里存活三分钟。
虽然,这些只是大家平时聊天的笑话,但反应了一些90后真实的生活现状。
当下年轻人正在逐步接受提前消费、先享后付的观念。近几年,尤其是多数90后用户,在时代的熏陶下,接触各式各样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具有随借随还特性的小额信用消费贷款,依托互联网应用场景和大数据技术日臻成熟,成为90后偏爱的“爆款”。
花呗、京东白条、苏宁金融等借贷平台,将自己的主要目标人群,定位在大学生以及收入水平有限的90后一代。在这样的特殊待遇之下,90后的消费欲望越来越膨胀,消费水平也跟着水涨船高。同时,电商平台进行买买买的洗脑式营销,铺天盖地的精准投放,让年轻人热血沸腾,感觉“拥有”了高消费的资本,进一步加剧了90后的非理性消费。
“年轻就是花呗!”
“没有丑女孩,只有不舍得对自己投资的女孩”
“不舍得花钱的男人,不配拥有爱情”
“没有了买买买的人生,和一条咸鱼又有什么区别”
“愿所有忍耐前行的年轻人,不再错过生活!”
由于畸形消费观念的灌输,多少人因为过度消费,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然而,从这些90后的消费本质来看,他们的消费行为并不是为了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相反,不少是奢侈品消费。
近日,麦肯锡中国发布的《2019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报告》显示,去年,中国人在境内外的奢侈品消费额达到77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额的三分之一,其中90后占奢侈品买家总量的28%,贡献总消费的23%。而在人均支出方面,90后每年花费2.5万元购买奢侈品。专家担忧,看似很有奢侈品购买力的90后,实际上并没有掌握足够多的财富。
“花呗”发布的《2017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显示:中国1.75亿90后中,超过4500万开通了花呗,平均每4个90后就有1个人在用花呗进行信用消费。近40%的90后把花呗设为支付宝首选的支付方式,比85前高出11.9个百分比。
另外,据融360调查的数据显示,90后(含95后)的贷款占比最高,接近50%。也就是说,在使用消费贷款的人群中,将近一半都是90后。
中国是储蓄大国,但在90后眼里,储蓄,或许是难以想象的事情。况且,大部分的90后初入社会,工作经验和收入有限,消费贷款的还款能力比较脆弱,稍有不慎很容易造成资金断裂。融360调查的数据显示,在90后的贷款人群中,已经有近47.2%的人产生过逾期,而逾期次数高于10次以上的人群,占比达到4%。90后借钱消费已成常态,近三成人群以贷养贷,从此债台高筑。更可怕的是,90后贷款人群中超过64%的人在4个以上平台进行借贷,而在20个以上平台借贷的人已经达到9.6%!
一组组可怕的数据,暴露了90后这代人隐藏的危机。
不可否认,超前消费、负债消费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消费、刺激经济发展,但这些都是建立在适度的基础上。尤其是年轻的90后,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观念,充分考虑自身实际需要、当下经济状况及未来还款能力,避免冲动消费造成“无底洞”般的账户赤字,成为“债务奴隶”。同时,相关部门更要加强对年轻人消费观的教育和引导,及时取缔某些非法借贷平台,禁止商家过度营销借贷产品,保护好年轻的一代!